壯族三月三自2014年申遺成功至今已是第七個年頭,“世界這么大,只有廣西在放假”。每到農歷三月三,全國的網友們都在羨慕廣西的朋友們。
廣西壯鄉(xiāng)就是不一般。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黃帝的誕辰,中國自古有“二月二,龍?zhí)ь^;三月三,生軒轅”的說法。三月三,即農歷三月初三,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歷史悠久。每到這一天,男女老少聚集起來對唱山歌,抒發(fā)情感,祈求風調雨順,逐漸形成了歌圩,人數有時多達數萬。除唱山歌外,有的地方還開展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,如制作五色糯米飯、染彩色蛋、打扁擔,以及演壯戲、師公戲、采茶戲等。說到節(jié)日肯定少不了傳統(tǒng)民俗活動。
節(jié)前家家準備五色糯米板。人們采來紅蘭草、黃飯花、楓葉、紫蕃藤,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,做成紅、黃、黑、紫、白五色糯飯。相傳,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后流傳下來的;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。吃了這種飯,人丁興旺,身體健壯。壯家人喜愛五色飯,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征。除了農歷三月初三外,社日、中元節(jié),甚至過年,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飯吃。
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(jié)前趕制的工藝品,制作工藝都很精巧,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: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,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,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。有些繡球做成方形、多角形等。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。球上連著一條綢帶,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,象征著純潔的愛情。
打扁擔是傳統(tǒng)的自娛自樂活動,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,婦女的動作輕巧優(yōu)美,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,自娛自樂的“打著堂”,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愿望。
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、四人穿花、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。舞者多為雙數。表演者手拿扁擔,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,有節(jié)奏地時而敲打板凳,時而互相撞擊扁擔。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,或正面、或反面、或側面敲打,發(fā)出的聲音或脆、或沉,聲聲相異,形成節(jié)奏明快、起伏有致的韻律。在扁擔不斷相擊中,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動,更使人眼花繚亂。技巧嫻熟的各種動作,在聲聲扁擔撞擊聲中輕松完成。
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。每逢歌圩,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。小伙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。
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“游覽歌”,觀察物色對手,遇到合適的對象,便唱起見面歌、邀請歌。女方若有意就答應。男青年再唱詢問歌,彼此有了情誼,唱愛慕歌、交情歌。歌詞皆即興發(fā)揮,脫口而出。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、歌才都滿意,便趁旁人不注意,悄悄將懷中的繡球贈與意中人,“他”則報之以手帕、毛巾之類的物品,然后歌聲更加甜蜜,遂訂秦晉之好。
更多資訊動態(tài),可以微信公眾號搜索“巨人園”關注我們哦!